苏格兰对奥地利比赛结果-苏格兰对阵奥地利

tamoadmin

1.大专生留学英国或者奥地利

2.世界上有没有不互相发动战争以和平的方式合并了的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的例子?

3.英法之间打过的战争求明细。

4.“七年战争”前后的欧洲大陆

大专生留学英国或者奥地利

苏格兰对奥地利比赛结果-苏格兰对阵奥地利

奥地利留学条件:

德语学校:无语言要求、高中或中专、一般年满18岁;

二、私立音乐院校:无学历、语言要求、一般年满18岁、音乐初学者亦可;

三、私立大学:奥地利还有一些英语授课的私立大学,一般须中国的高中、中专生,最好有托福,或者雅思成绩,成绩不一定很高;

四、公立大学:

1、中国正规大学(3年制以上,含3年制大学及全日制成人高校)在读生,或者研究生在读生;

2.、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者,或大学毕业、被研究生录取者;

3.、国内正规大学毕业生(另有规定);

4.、无德语、英语水平要求。

以上是奥地利普通高校入学的要求,但音乐大学虽然对申请者无特殊学历要求,但要参加录取考试。

由于奥地利德语学校及私立音乐学院对申请者无太多限制,课程较轻松,所以也很适合那些想出国留学但学历不够的学生。.当熟悉了奥地利社会环境并掌握了语言后,可再转到对口的学校或专业,亦可转到其它欧盟国家。

留学的费用是每一个准备留学的学生与家长非常关心的,与动辄每年的留学费用需要二十多万的英美等国相比,留学奥地利的费用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是比较适宜的。就是与世界上二、三流的国家相比,奥地利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费:

1、奥地利公立大学包括国立音乐大学,不收取中国学生的学费。大学德语班每学期一般收取人民币2000-3000元,当学生通过德语考试进入大学后则享受免费教育;

2、私立音乐学院一般每学期学费折合人民币也不到1万元;

3、德语学校的费用则高低不同,每学期一般在人民币2000-1万元不等;

4、英语授课的私立大学(有一定的托福、或雅思成绩与经济基础,即可申请)费用较高,学士学位课程每学年需8000欧元上下,2年的硕士学位需16000欧元。

生活费:每年约人民币3万多元(含食宿、保险、交通等费用)。

奥地利留学与美英留学对比:

相似之处:传统西方发达国家、生活质量高、学历含金量高、中国政府均认可学历,就业前景广阔;

优势之处:费用低、签证率高、公立大学免学费、生活压力小;

劣势之处:德语使用范围较英语略窄。

奥地利留学与其他国家对比:

相似之处:费用低、签证率高、生活压力小、语言使用范围略窄;

优势之处:传统欧洲发达国家、生活质量高、社会稳定安全、学历含金量高、中国政府认可学历、公立大学免学费,就业前景广阔。

有关在奥国留学期间打工问题的解释

一、依照奥地利政府所订颁的「融合计划」(Integrationspaket),在奥地利留学的外国学生自2003年起工作的限制已经予以放宽。以往,奥地利政府不允许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外国学生在奥地利兼职。而自2003年1月起生效的「融合计划」,开放外国留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即二月及七、八、九月)工作。但是,此一法条中也有一项保留,即「仅限于工作非为维持当事人生活所需」依制定融合计划的内政部法务专家的解释:此一条文仅仅在于防止外国人以就学为名义在奥地利工作。外国学生只要提出在奥地利学校就读的学业成绩证明,便可以在假期从事任何工作;亦即任何行业均可于假期月份内雇用外国留学生为短期劳工。

二、在奥地利有遍布的中餐馆,中国学生打工一般从中餐馆开始。

三、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被奥企业雇用正式或非正式工作。

四、毕业生可留奥或在奥德瑞士驻国内企业工作。

英国院校通常在九月或者十月开学,在第二年六月或者七月结束课程,攻读硕士课程在8月末至十月初递交论文,十二月初参加毕业典礼。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入学。例如:A 有些高等院校将学年分为学期;B 从事研究的学生可以在学年中的任何时间入学。如果学生无法在九月份入学,那么最好是在来年一月入学,但是申请一年制的研究生就不可以学期中入学了。学校与继续教育学院往往在招生方面较为灵活,有时也会安排学生在其他时间入学,而大学则很难做出这样的安排。

英国的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假期包括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暑假。暑假始于六月末、七月初,经整个八月直至九月份。每个学期有十至十四周――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一般学期较长,大学学期较短。开学伊始,学业压力不大,加上大多授课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学习起来是最轻松的。

英国的各个教育区域均有统一的入学要求,依申请人的年龄或者学历,或者这两方面的情况而定。有的学校或者学院的申请者较多。如果是这样,那么建议您最好在正常的入学时间提出申请。您可能还会被告知,不宜在十五岁插班读高级水平课程。然而,如果学生具有适当的学历,以及较高的英语水平,表明该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从教学中获益,那么无论该生在何时提出入学申请,校方均会根据其实力破格录取。填好申请表格与个人简介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校方是否会考虑在非正常招生时间录取该生。

学历资格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所具有的学历资格相当于英国教育制度中的哪一个等级。英国官方从未发布过英国学历与其他国家学历的转换对照表。英国教育机构与专业机构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某种国际资格予以接受和承认。然而,仍然可以根据院校以往的招生标准提出建议。

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通常招收十一岁、十三岁以及十六岁的新生。

公立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十一岁转发入私立学校学习。

从私立小学毕业的学生在十三岁时参加统一入学考试,升入私立中学。

从公立学校或者私立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十六岁时均可以升读预科班。

实际上,学校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时往往采取变通政策,不受常规入学要求的限制,但通常要对学生进行数学以及英语考试。

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预科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预科学院开设学术与职业培训课程,涉及面极为广泛。

对入学年龄的唯一要求是,申请人必须年满十六周岁,而没有上限。

您的英语水平应该达到课程程度的要求,并且需要向学校提供证明。学生在抵达英国之后,通常需要接受英语测试。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院在一年之内招生两次或者三次――例如,在六月以及九月――但是要依课程而定。如果您是来自与英国学年制度不同的国家,那么灵活机动的入学时间将对您极为有利。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入学年龄一般在十八岁以上,不设上限。有时,校方允许十八岁以下的优等生攻读本科学位课程。学历资格是关键因素,符合要求的学历资格或许能够使您直接入读第二年,有时甚至直接入读第三年的学位课程。

若要攻读研究生课程,一般必须具备为校方所认可的本科学位。某些专业会破例招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年长学生。但是这类学生需要注意签证的问题,因为一般而言年龄超过30申请本科学位在签证的材料提交中需要极具说服力的理由

有些国家的学位并不等同于英国大学或者大学分校的学位。因此,申请人应向所选择的高等院校,或者所在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查询。

在提出申请时,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申请表要填写得清楚、正确。在此提醒申请人表格的填写不可以出现如错别字,简单语法错误,前后日期条件不符等错误。

回答表格中的所有问题。如果对于如何正确地填写申请表格没有把握,应该向别人请教。

个人简介要力求中肯、全面、突出个人特色,切忌照抄模版。

要有合适的推荐人,最好为熟悉自己的老师、教授。

申请表格定要如期递交。如未能如期递交,应尽快以电子邮件联系校方。再次强调,电子邮件是国外大学师生间、学生间联系以及所有信息传递的最主要渠道。

中国/英国 入学资格转换

高中毕业生(大学入学考试)可以申请预科(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基础课程

大学毕业生或者2年或3年大专毕业生可以申请入读本科二年级或者三年级。有些学生可能直接攻读硕士学位课程

4年或5年学士学位(3年硕士学位)可以申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大专毕业可以直接去英国上研究生吗?

在通常情况下,三年全日制的大专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的大学要求加读一年的研究生预科。两年制的大专一般需要具备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否则要加读1-2年的英国本科课程。当然这是在英语合格的情况下。在这方面,各个院校的规定也不尽一致,要具体查对。

英国留学生活费用

留学英国,生活费的多少主要由院校所在的当地的消费水平所决定。地区不同,物价往往相差甚大--比如伦敦的物价就比其它地方高很多。

以下是英国一些低于的生活费用水平,仅供参考:

地区 预计的每年生活费用(英镑)

苏格兰: 6,000-8,000

伦敦、牛津、剑桥: 7,000-9,000

英格兰的其他城市: 6,000-8,000

北爱尔兰:6,000-8,000

威尔士: 6,000-8,000

英国留学学费

留学英国,学费会因学历、学校所在的地区、教育质量和设施状况而不同,以下按照不同学历目标列出了大概的学习费用,仅供参考:

中学的留学费用

去英国读A-level课程,学校的选择至关重要,虽然一般私立都比公立好,一般来讲,私立学费每年18万到45万的水平(人民币)。公立则便宜很多,每年的学费为6万-7万。

预科的留学费用

本科预科费用:每年4,000-12,000英镑

硕士预科费用:每年5000英镑—10000镑

本科的留学费用

英国本科的学制一般是3年,对海外留学生来说,每年的学费大致为10万-15万元人民币。学生选择的大学、专业不同,费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理工科的学费会高于文科学费,名校的学费会略高于普校的学费。

英国大学自行确定收费标准.学费会因你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每年的学费大概为:

文科: 6,250 — 10,650英镑

理科: 6,500 — 13,200英镑

医科: 6,950 — 16,200英镑

艺术类:7,000-9,000英镑

研究生的留学费用

英国研究生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课程紧凑.学制短 (通常为期9 — 12个月),学制短就大大减少了学习阶段的花费、包括学费和生活费。英国研究生课程的留学学费大致如下:

文科: 6,750 — 12,100英镑

理科: 6,500 — 13,500英镑

医科: 6,200 — 17,400英镑

MBA: 7,500 — 23,100英镑

ForeSure留学

世界上有没有不互相发动战争以和平的方式合并了的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的例子?

例子比较多,举几个比较有特点的:苏联——共同信仰与战争危机苏联起源自1917年的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后,临时政府成立,但仅执政了不到八个月,布尔什维克便很快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并击败了白军。到1922年,在俄国大地上先后成立了俄罗斯联邦(苏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保卫革命成果,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把新生的各共和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多民族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为当务之急。在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同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后来,又有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东南欧的摩尔达维亚陆续被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达到15个。(来自度娘百科)苏格兰与英格兰——共同文化加各有所需一言以蔽之就是苏格兰太穷,需要当时已经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英格兰的经济援助,否则独木难支;而英格兰一方面需要好勇斗狠的苏格兰人为其作战,另一方面也担心在欧陆的争霸中苏格兰与法国结盟自己后院失火,最后在经历了一系列非常艰难的谈判和国内决议后,苏格兰王国并入英格兰王国再加上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来爱尔兰南部又独立)成为大不列颠帝国。德意志——战争、外交与革命虽然德意志的统一总体还是依靠三次战争,— 普丹战争 (1864年)、 普奥战争 (1866年)和 普法战争 (1870-71年)。但是这三场战争都属于对外战争而非统一战争。在此之前,德意志的土地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其下属300多个邦国,其中最大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随着拿破仑的崛起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德意志的民族主义逐渐觉醒,在诸如李斯特等一系列先贤的推动下,这些邦国逐渐实现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关贸同盟等进步,最终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努力下,这些有着共同文化的邦国终于在外交斡旋和一致对外(主要是法国和奥地利)中合并成了德意志王国。最后要提的是最神奇的: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国王结婚了……早期伊比利亚半岛是穆斯林的天下,8 世纪末,法兰克人开始征服西班牙,也建立了一些封建小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兼井,12 世纪以后,在 伊比利亚半岛 上,这些法兰克城邦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卡斯提尔王国、阿拉贡王国和葡萄牙王国,除此以外还有残留穆斯林的格拉纳达王国,在卡斯提尔王国的伊莎贝拉女王的努力下,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不过葡萄牙在此过程中有些出力不出命的感觉……),格拉纳达王国被毁灭,伊比利亚半岛终于三分天下,三个国家旗鼓相当,进入了和平状态。然后卡斯提尔王国的伊莎贝拉女王就和阿拉贡王国的裴迪南大公结婚了(其实应该这么说,他们两个还是公主王子的时候就私定终身了),然后接下去就是顺风顺水的统一进程,最终他们的女儿 胡安娜 接受了父母双方的王位后,自己跟自己签了一份合同……ps,话说,如果当年葡萄牙国王也去掺一脚(当小三?)的话没准现在就是伊比利亚共和国了~话说欧洲很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都是战争和平参半的,相比较而言亚洲好像这种情况不多。像日本丰臣秀吉都统一了,德川家康还要中途分出来打一架。我唯一能想到“比较”和平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齐国不战而降,于是秦国迁走齐国贵族但保留齐国社稷,算是一个特例吧。

采纳哦

英法之间打过的战争求明细。

英法自1066年诺曼底征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恩恩怨怨,双方在历史上结盟不下5次,而交战次数更是数十次之多。我大致数了下英法冲突称得上战争的至少有16次(英法百年战争断断续续分4个阶段,在这里算作一场战争;意大利战争那几场我并作一场;方便起见英国的前身英格兰也称作英国)

1.英法战争(1202-1204)参战方:法国、布列塔尼、吕西尼昂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王腓力二世征服了英国安茹王朝在诺曼底的大部分地盘,并通过白色城堡之围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定了法国成为战争赢家,致使安茹帝国的威望和士气受到重创,安茹帝国失去了诺曼底和曼恩以及安茹。其在欧陆的领土大幅减少

2.英法战争(1213-1214)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神罗、佛兰德伯国、布伦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国三战两胜,特别是布纹之战,法国以劣势兵力重创联军,使法国取代神罗成为基督教世界第一强权,神罗丧失欧陆霸主地位。而法国王室还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导致金雀花王朝下的安茹帝国崩溃

3.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支持安茹帝国一方)结果:英国胜过程:因之前英国对法战争一系列失利而引发英格兰的一场内战,叛乱贵族邀请法国王太子路易登陆,一时间伦敦及英国南部都在叛乱贵族和法国控制之下,直至第一代彭布罗克伯爵摄政后,代理刚继位的亨利三世治国形势开始转变,1217年英国逐步收复失地,法国王太子路易被迫签订和平协议,法军撤出英国

4.圣冬日战争(1242-1243)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1242年英王亨利三世入侵法国,法王路易九世曾两次亲自上阵并在1242年塔耶堡之围取代决定性胜利,最后法国又通过桑特之围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英国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是法国的7倍以上。由于路易对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倍加关注,使他没有因战争胜利而进一步兼并金雀花王朝在吉耶讷的领地

5.英法战争(1294-130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吉耶讷结果:法国军事胜利过程:战争分两个阶段,英文爱德华一世先后两次入侵法国均无功而返,而在第二阶段苏格兰与法国结盟导致英国又陷入与苏格兰的持久战,使英国力渐不支,出现财政问题和厌战情绪,也让爱德华一世与贵族关系紧张,最后不得不与法国议和,恢复战前状态

6.百年战争(1337-145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等 VS 英国、勃艮第、神罗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胜,第二阶段法国胜,第三阶段英国胜,最后法国取得战争胜利。英国几乎丧失在欧陆的所有领地,只剩加莱。战后英国又陷入了一段内战,国势一度大减而法国则从最艰难的岁月中熬出来。百年战争后英法彻底分家,各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7.意大利战争中的5次交战(1494-155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英国略处下风最终英国失去加莱,彻底成为岛国过程:意大利战争英国并非主角,当时是法国与查五的哈布斯堡帝国争夺欧陆霸权,法国与英国的海战和陆战皆有胜有负,但英国最终因连年战争导致财力亏空,削弱自身实力,而法国在意大利战争最后的亮点就是夺取加莱

8.英法战争(1627-162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英国白金汉公爵主导下的第二次英西战争由于接连失利,使其不甘失败继续筹措资金但又让英国卷入与法国的战争,插手法国的胡格诺战争(宗教内战),在拉罗谢尔之围中英国又一次遭受惨重失利,最后对西、法战争的接连失利加速英国内战爆发

9.遗产战争 The War of Devolution

参战方:法国?VS?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瑞典

发生在1667~1668年,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是由遗产继承引起的。路易十四的王后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之长女,1665年腓力后,路易以其后之名义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的遗产,因此这场战争史称“遗产继承战争”。当时荷兰与法国在贸易上有竞争,便改变传统政策,转而同西班牙结成联盟。虽然昔日的同盟英国和瑞典一起来阻止侵略,但这场战争还是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战后的《亚琛和约》使法国得到了南尼德兰的某些地区。

10.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又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巴拉丁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1688-1697)参战方:法国 VS 奥格斯堡同盟结果:平局过程:战争中法国是以一己之力力抗欧洲各大国,陆上法国前期占优,但在1692那慕尔之围后进入僵局。海上法国前期通过1690比奇角海战力压英荷联合舰队制霸大西洋,但在1692拉和岬海战后丧失优势,但依靠劫掠战打成僵局。最后双方议和互相让步,而法国霸权受到削弱

1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参战方:法国、波旁西班牙 VS 新大联盟(增加一个普鲁士)结果:法国惨胜过程:战争中法国在陆上前期不顺,中后期逆转,通过德南会战取得战争最后胜利,海上则是败多胜少,英国则因俄国崛起而中途退出,最后法国成功使费利佩五世统治西班牙,根据和约法国保有其征服的所有领土,但承认英国对鲁珀特及纽芬兰的主权,并将阿卡迪亚和圣基茨岛的法属一半让与英国

1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参战方: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等结果:平局过程:英国在1744年加入战争后在大西洋获取优势,但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吃瘪,法国通过丰特努瓦战役大败联军重塑陆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去的威望,在陆上在西北欧攻势的咄咄逼人和盟友普鲁士发挥的关键作用,最终双方议和,条约中双方也各有让步

13.七年战争(1756-1763)参战方:法国、奥地利、俄国等 VS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等结果:英国一方胜过程:战争中普鲁士和英国、汉诺威的陆军在欧陆牵制了法、奥、俄的许多精力,英国在海外前期虽略有不顺,但在中后期各种大逆转,并挫败法国入侵英国的企图,获取了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霸权。为日不落打下坚实基础,法国则因战争失利,国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

14.美国独立战争(后半程)(1778-1783)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等 VS 英国及其他土著结果:法国胜过程:这场属于美国独立战争一部分,法国在七年战争后积极发展海军,因而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与英国海军的正面较量中互有胜负,法国通过切萨皮克湾海战有力帮助了美国在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最后美国成功独立,法国借此战争获取一些地盘,国际地位也一度恢复

15.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参战方:法国、西班牙(1795后)、荷兰 VS 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中法国的盟友表现基本弱不禁风,但法国以惊人的爆发力,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前两次反法同盟,只是法国对英国的海战基本失利,毕竟1789后法国海军实力锐减,法国倒是通过一些劫掠战打英国一个措手不及获得大量战利品。而最后法国获得胜利,法兰西共和国得到各国承认

16.拿破仑战争(1803-1815)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至1807)、奥斯曼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结果:反法同盟胜过程:战争中法国连续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第三到第五次反法联盟,使法国欧陆的霸权达到顶峰,这是路易十四时代后法国军事上又一高峰,但法俄战争和半岛战争的烂尾让拿破仑帝国衰落,在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虽然1815又卷土重来,但在滑铁卢再遭失败,英国则借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七年战争”前后的欧洲大陆

1756年到1763年,欧洲大陆爆发了又一次的多国混战,史称七年战争。

此次战争既是奥地利王位战争的继续,又是欧洲大陆力量重组的新始。战争崛起了英国和普鲁士,打压了法国和奥地利,为后来的拿破仑征服战争埋下了伏笔。同时也让普鲁士军国主义深深渗透进了其民族的血液中,为后来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要研究七年战争战争,就必须回到它爆发前十年的那一场奥地利王位争夺战说起。

时间悄悄回到遥远的18世纪,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由于自身没有生下子嗣,王位传承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为了保护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以及奥地利王位在无男性子嗣的情况下依然能传给哈布斯堡的后裔,国王早在1713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并颁布了《国本诏书》,确定了奥地利的国土不可分割,并宣布在其后如果没有男性继承人,由他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茜继承奥地利王位。

国王的做法并没有错,在当时的欧洲,王位传给女儿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国本诏书》也在查理六世在位期间得到了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承认,看似玛利亚继承王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在查理六世后,局势风云突变,一大堆国家跳出来反对玛利亚继承王位,如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这些反对的国家觊觎奥地利的肥沃富饶的土地,其中,尤其以普鲁士最为突出。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原本是查理六世的教子,曾签署过《国本诏书》并承诺保护玛利亚-特蕾茜。但就在査理去世不久,他就向奥地利女王提出对西里西亚的领土要求。玛利亚-特蕾茜当然不可能答应拱手让出自己国家的领土。因此,为争夺奥地利领土,爆发了一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玛利亚为了安抚普鲁士,以便专心对付法国。便和普鲁士达成和议,承认普鲁士对于西里西亚的占有。后来,奥地利在英俄的帮助下,打退法国的干涉。雄心勃勃的奥地利马上掉回头来,进攻普鲁士,但在霍亨弗里德贝格被普鲁士打的大败。战败的奥地利只好承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但是奥地利并没有忘记西里西亚的仇恨,它在等待着时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让普鲁士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但是也埋下了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法国看到普鲁士强大起来,便转变方针,开始联合奥地利遏制普鲁士,沙皇俄国希望获得东普鲁士,将自己的国土向波罗的海延伸,便也同法奥联合。这样,包括追随俄国的瑞典在内,普鲁士被四面包围,只好同英国结盟。两大联盟的形成,标志欧洲局势重大改变,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终于,1756年,暴风雨来了。这一次的命运之钥,仍然是奥地利。彼时,39岁的玛丽娅·特蕾莎仍旧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具备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骄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亚从她祖传的领土上分割出去。

上一次战争她答应割让西里西亚,以作为和平的代价,但她却使和平成为一项停战,并全神贯注进行改革,赢得强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复近于解体的军队,她时常巡视军队营地,旅行到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奥尔米茨。

她鼓励军队的士气无所不用其极,将军们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为这是他们血液中,以及骑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士登亲王花费20万的财产,无偿为她组建一支装备齐全的炮兵部队。她在维也纳近郊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战争学院,用以训练年轻的贵族,并为她的参谋准备有关几何、地理、防御工事和历史的最佳老师。

除此之外,奥地利还积极的进行外交准备,团结一切反对普鲁士的力量。很显然,奥地利的外交抗普起到了作用,法国、俄国、瑞典被紧紧的聚合在一起。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英国坚决的支持普鲁士,而对奥地利充满敌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奥普矛盾,英法矛盾也是形成当时欧洲紧张局势的重要因素。

英法是几百年的世仇,法国不断鼓动并且支持苏格兰与英国对立;不断准备侵入英国本土。法国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国挑战的国家了;决定性的击败法国,英国将成为世界的霸主。所以,为了打败法国,英国必须坚定的站在普鲁士的背后。

然而,作为欧洲搅屎棍的英国,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1761年,支持普鲁士的辉格党内阁倒台,新上任的首相对普鲁士不感冒,将上届政府对普鲁士的援助全部停掉。结果就是,本就是一个打四个的普鲁士陷入了更加险恶的处境。沙俄攻下柏林,普鲁士丢掉了自己的首都,奥地利从南部推进,占领了普鲁士最为富饶的地区。到了1761年底,普鲁士内外交困,国力衰竭,眼看就要亡国了,国王腓特烈二世也准备自杀。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本演的话,历史将湮灭普鲁士。但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整个七年战争中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记恨普鲁士皇帝腓特烈的俄国女沙皇在1762年1月5日去世,而继任的,则是一位崇拜腓特烈的沙皇——彼得三世。彼得即为后,立即停止了俄军对普鲁士的敌对行为,转而与普鲁士结为盟友,使得腓特烈的压力大大减轻。这位疯狂的沙皇,甚至身穿普鲁士军服,声称要“为普鲁士服务”。这个就是传说中“改变世界”,彼得三世是一个好粉丝,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很快,连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也看不惯了,直接政变(在情人的帮助下),由此,沙俄进入了叶卡琳娜时代。

但是皇帝的错误已经造成,俄国的退出,给了普鲁士以喘息之机。腓特烈二世抓住机会, 痛击奥地利,一举扭转了局势,胜利的天平已经向英普倾斜。

随着英国在海外战场大败法国,英国和普鲁士占据了绝对的上风。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割让大片海外殖民地给英国,而普奥也签订了《胡贝图斯堡条约》奥地利失去了收复西里西亚的机会,普鲁士永久获得西里西亚的宣称。由此,七年战争以英国和普鲁士的巨大胜利而结束。

七年战争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后面的拿破仑战争,从对欧洲的局势的搅动程度来看,七年战争在某种意义比拿破仑战争更加突出。

战争使得英国成为最大赢家,不仅获取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为其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而且将强大的法国击溃,使之再也无法同英国相抗衡。而英国保持接近一个半世纪的世界霸权,期间再无强力的挑战者。

就算是拿破仑战争中,英国在欧洲大陆被拿破仑各种花式吊打。但是,在海外战争中,法军根本不是英国的对手,而我们都知道,英国的立国之本是其强大的海军和广阔的殖民地,这个跟法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拿破仑看似势如破竹,天下无敌,但是在英国的绵柔战术下,后继乏力,一场大的失败就足够土崩瓦解。

不像七年战争中,法军在海外还可以前期吊锤英国,令英国差点失去霸权地位。

整个七年战争,也让普鲁士真正崛起为欧洲大国,巩固了自己在德意志诸邦中的地位,与奥地利分庭抗礼,为最终统一德国添上了重要的一块砖。另一个强国沙俄进入叶卡捷琳娜时代,在女王的统治下变得更为强大。而最大的失败者法国则陷入到巨大的统治危机中去,摇摇欲坠的专制统治更加腐朽,不满的法国人民心中正酝酿着一场震惊世界的大革命。

七年战争也在另一方面催发了美利坚独立战争,因为损失巨大的英国从北美大量征税的行为深深激怒了哪里的人民,自由受到了践踏。

不得不说,战争真是一个国家崛起或者堕落的最有效方式。怪不得,古往今来那么多赌徒愿意发动战争。